尽管孩子已经在体型上接近成人状态,大多数的父母还是会习惯性地把他们当做小孩子。心理上跟不上孩子成长步伐的父母,自然也就无法适应由成长所衍生的系列问题。比如,父母可能依然以爱之名,事无巨细地“关照”孩子的方方面面。父母的控制与渴望*、成长的青少年格格不入,必然引发孩子的反抗,导致亲子冲突越来越频繁。
1、泰林教育
2、清直教育
3、直利教育
4、育未来教育
5、精英教育
6、护航教育
7、旭阳教育
8、立禾教育
9、弘扬教育
10、华辰星汇
以上这些机构排名不分先后,仅供参考!习类冲突:主要是与孩子学习能力相关的。其中,被吐槽多的就是“作业”,包括孩子写作业磨蹭,家长辅导作业时的各种抓狂;还有就是与学习成绩相关的一切。这一类集中于孩子的行为习惯。例如,常见的罪魁祸首——手机和电子游戏;还有生活习惯,诸如整理房间,叠被子,洗澡等卫生习惯,花费问题也是这个阶段矛盾的主要内容,但消费习惯的培养又是日常应该做的,家长没注重平时的教导就很难在这个时期平衡。
1、教育督导层面:“四师联动”模式——教育顾问(在学校内各教育课程安排管理的指导老师/班主任)、心理导师、成长教练(军事化教官/体育教师)、生活老师。教育切入层面:“五感俱全洞见法”。它是通过全感官的沉浸式体验,让青少年在真实场景或模拟真实情境中,多感官联动触发思考,形成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(五感:眼(视觉)、耳(听觉)、鼻(嗅觉)、舌(味觉)、身(触觉)、意(思维))。
2、教育方式层面:个性化定制与支持、探究式学习、项目式学习、情景式学习、抛锚式教学、自然美育、主题整合、走班上课、实践导向;教育推进层面:“三阶段教育递进”模式、“阶段性评估校正”模式。本课程体系,是整合环境疗愈、心理疗愈、身体素质拓展、素质教育课程和家长教育课程五大课程模块,并以五感俱全洞见法为底层逻辑,采用多种教育模式,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立体化干预系统(课程体系)。
3、模块化(全部课程分为不同的板块,每个板块下的具体科目要模块化—包括校本教材、课时设计、授课方式、教学执行流程、教学工具、定性定量评估)、层次化(每个教学科目根据年龄因素、认知程度、知识水平、身心接受度来设计1-3个层次)、必修与选课制(除了基础必选科目外,素养课程根据学员自身兴趣选课)、个性化组模(根据学员入学评估,进行问题针对性和自愿接受度进行课程科目组模,一般情况下一个月或三个月进行一次组模调整。我们的教育全周期有一个月、三个月、六个月、九个月、十二个月。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和入学评估选择合适的教育周期)。
去上学就心里压抑、难受想哭,可能是性格因素、对家庭过于依赖导致,也可能是因为在学校过得不开心,比如遭受校园欺凌或是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,还可能是患有抑郁症和(或)焦虑症。
1、性格因素:若是性格过于胆小、内向,在人多、需要交流的校园内可能就会觉得心里压抑、难受想哭,害怕与他人相处。建议可以试着去交朋友,慢慢增加朋友的数量,有意识地锻炼自己,逐渐地就会缓解去上学就心里压抑、难受想哭的现象;
2、对家庭过于依赖:部分人群*生活的能力较差,平时都是家人帮忙处理好各类事务,因此对家庭过于依赖,舍不得离开家人,去上学时就可能出现心里压抑、难受想哭的不适感。建议此类人群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,多融入校园生活,在学校获得乐趣后可以减轻对家庭的依赖感;
3、校园欺凌:正在经历校园欺凌的孩子,除了去上学就心里压抑、难受想哭,还可能会出现身上有伤、做噩梦、见人就躲、茶饭不思等,孩子一般不敢告诉家长,害怕施加欺凌的人变本加厉。此时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,引导孩子去勇敢面对,保护自己;
4、老师不公正的对待:虽然这种情况非常少见,但是也可能会出现。孩子往往害怕家长知道后会找老师对峙,反而对自己更不利。所以家长一定要温和引导孩子说出原因,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解决,不要让孩子对所有老师产生以偏概全、悲观的认知;
5、抑郁症和(或)焦虑症:如果患上抑郁症和(或)焦虑症,通常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应对日常生活,包括学习、社交。因此上学就是一件压力特别大的事情,想到去上学,看到学校的大门或者见到同学就会感觉心里压抑、难受想哭。这种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心理治疗,甚至药物治疗,以缓解焦虑、抑郁的情绪,提高自尊心、自信心,恢复自我功能。
Copyright © 2016-2023 taskeasy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 陕ICP备2023019183号
本站文章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